合肥市政协新材料产学研服务委员工作室
发布日期:2022-11-09 浏览次数:1697
一、 工作室工作定位和内容
“新材料产学研委员工作室”将以服务我市新材料产业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为基础目标,以华清·合肥表面处理基地为示范平台和抓手,充分发挥参与委员来自政府、科技型企业和咨询机构等优势,通过和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和安徽大学等市外高校及科研院所科研人员互动,专注服务高校及科研院所专家参与的中小型科技型企业和企业家、服务创新创业,从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特别是产品的中试环节)、初创科技企业管理、科技企业投融资、科技人才引进和激励等不同角度,以多种方式为本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助力。在总结新材料产业产学研融合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合肥市重点发展的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需求,提出高校师生和科研人员科技成果转化的务实建议和提案,为打通合肥市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贡献微薄之力。
二、 工作室人员组成
工作室委员 9 人,其中牵头委员 1 人,参与委员 8 人。
牵头委员:
孙 森:市政协委员,上海锦天城(合肥)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
参加委员:
范 进 市政协常委,合肥市科技局局长;
丁志松 市政协常委,合肥市生态环境局局长;
刘万青 市政协委员,合肥华清高科表面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郑晓静 市政协委员,合肥兴泰金融控股(集团)公司董事、总经理;
游浩方 市政协委员,合肥市大数据资产运营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吴鑫坤 市政协委员,安徽数据堂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方 菲 市政协委员,合肥极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工作室专家人员:正在拟聘中。
三、 工作制度
(一)协商制度-协商确定未来四年多的工作规划。结合本委员工作室的建设目标,召集参与委员协商确定今后四年的总体工作规划和每年的具体工作计划,围绕合肥市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科技成果转化难点问题,主动对接各级政府部门、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办公室、中国科大双创学院、主要产业园区和重要产业链头部企业等,聚焦热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研究问题,探讨解决方案,务求实效。
(二)政策宣讲制度-定期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和激励政策的宣讲工作。每年组织一次专门针对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和安徽大学等及市外高校及科研院所科研人员专场科技成果转化和激励政策宣传和解读会议,通过线上和线下结合的方式进行,拟邀请市科技局、市经信局和市环保局等对口部门的负责同志宣讲政策,答疑解惑,形成共识,增强高校及科研院所科研人员的创新创业信心和活力。
(三)示范平台建设制度-以华清·合肥表面处理基地为示范平台,通过和各高校及科研院所科研人员和科研机构创业团队的交流培训、合作开发、综合服务等方式总结新材料产业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有益、有效经验,并进行推广。
(四)重点课题研究制度-拟就科技成果转化中的“科技金融体系建设”和“创新创业团队建设”课题重点研究,形成调研报告和提案等成果。以“政府财政科技投入+担保贴息+产权质押+股权融资+风险投资+保险”的科技金融体系创新建设将会引导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但尚需研究和完善。创新创业团队建设则是通过发挥产业龙头企业和专家的引导、培训、咨询、服务等,帮助高校师生参与的中小科技企业稳健发展、降低创业失败风险。
(五)委员和社会力量联动制度-加强与省、市、县(市)区政协委员,以及与科技成果转化相关联的政府、开发园区、科研机构、成果转化服务机构(平台)、中介机构的联动。委员工作室将把科技成果转化和“双联双创”活动有机结合,通过与各级各界委员联动,通过与相关社会力量的联动,吸引有科技成果转化意向和计划的所有参与主体的关注,共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四、 专家推荐条件
(一)高校及科研院所专家类具有博士学位或高级职称,对新材料专业发展有独特见解,拥有相关自主知识产权或掌握核心技术的科研人员;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和技术创新能力,对产业发展有较大影响或能带来较大社会经济效益的科技管理人员。
(二)新材料产业发展专家类
有较强的政治责任感和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所服务的对象为高新技术企业、高端制造企业、行业协会、制造业创新中心、检测平台等,具有为产业发展贡献才智的意愿,拥有高级以上职称或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
(三)产业投资机构专家类
熟悉市内外新材料行业发展情况和动态,了解合肥市新型化工新材料及五大主导新材料内容、投资意义及政府产业基金运作程序的知名投资类机构合伙人或董事、总经理级别人员。